传统癌症防治常陷入“发现即晚期”的困境,而核药凭借“诊疗一体化”能力,正掀起肿瘤预防革命,为肝癌、前列腺癌等疾病的早期干预提供新策略。

一、核药预防肿瘤的底层逻辑:诊疗一体,主动拦截
核药的核心优势在于“诊疗一体化”——同一分子既能标记病灶,又能精准打击。例如,诺华的Pluvicto通过PET/CT扫描定位前列腺癌病灶,再以β射线摧毁肿瘤细胞,推动核药向预防领域延伸。
1. 肝癌预防:钇90微球“爆破”隐匿病灶
我国86%以上的肝癌患者有乙肝病史,传统手段难以发现早期微小病灶。核药钇90微球通过介入手术将放射性微球精准输送至肝脏肿瘤血管,利用β射线杀灭癌细胞,减少对正常肝组织的损伤。临床数据显示,该药物对不可切除肝癌的客观缓解率达87.8%,为患者争取到根治性手术机会。
预防价值:
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或肝硬化患者,钇90微球治疗可清除早期癌变细胞,阻断肝癌进展。山东省肿瘤医院通过质子治疗系统与核药联合,已累计治疗肝癌患者超300例,5年生存率提升至65%。
2. 前列腺癌预防:PSMA靶向核药“锁定”高危人群
前列腺癌具有PSMA高表达特性,通过68Ga标记的PSMA-PET/CT显像,可精准识别高危人群(如PSA水平持续升高者),再以177Lu标记的PSMA抑制剂进行预防性治疗。2024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研究显示,该疗法可使癌变风险降低72%,且未观察到严重副作用。
二、核药预防的技术突破:精准、安全、普惠
1. α核素:精准爆破
传统β射线核药可能损伤健康组织,而α粒子(如锕[225Ac])具有“短射程、高能量”特性,可在细胞层面实现精准爆破。临床前研究显示,锕[225Ac]对胰腺癌的抑制率达92%。国内清华大学与磐美迪联合攻克锕[225Ac]制备技术,预计2026年满足30%的临床需求。
2. 多靶点配体疗法:破解耐药性
肿瘤细胞靶点表达异质性高,单一靶点药物易产生耐药性。2025年,多靶点放射性配体疗法(RDC)成为研发热点,例如诺华的PSMA+SSTR双靶点疗法初步数据显示中位生存期延长至38.4个月。
3. AI赋能:智能化研发
AI技术正渗透至核药研发全链条:腾讯觅影通过分析PET/CT影像发现新型肿瘤靶点;联影医疗的uAI平台将放疗计划制定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15分钟。
三、挑战与未来:从实验室到基层
核药预防仍面临核素供应短缺、人才缺口、支付体系不完善等挑战。例如,全球锕[225Ac]年产量仅600居里,仅够治疗3000例患者。
未来展望:
随着技术突破,核药的应用边界正在扩展。基于AI的风险预测模型可识别阿尔茨海默病高危人群,通过靶向Aβ斑块的核药进行早期干预;截至2025年6月,全国PET/CT保有量达2800台,县域医院占比提升至18%。
结语:构筑肿瘤预防的“隐形防线”
从钇90微球精准清除肝癌病灶,到PSMA靶向核药拦截前列腺癌前病变,核医学技术正以“微小而强大”的力量,重塑肿瘤预防格局。未来,更多创新药物落地,将推动癌症预防进入“早发现、早干预、精准治愈”的新时代。
全国服务热线400-8601059
咨询电话0512-66371109